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上德或玄德不同于一般的德,它们是指最高意义上的德,或者深远的德。
(17) 单一的本源才是事物的决定者。王弼主张崇本举末,即不仅重视自然之性,而且肯定后来的仁义名教。
夫所尚不悖,则伤化败俗。指称是对对客观的、可知的对象的描述。仁义,母之所生,非可以为母。故天地生君子,君子理天地。为了突出自然之性的本源性地位,王弼也提出息末论。
但是事实上,从哲学的角度来说,它并没有真正厘清天性与人文的关系。故,王弼认为名生于形状。夫为治有定法,天下无定时,时异则法异,虽尧、舜、禹相受一道法,亦不能无损益也。
在宋学中,顾炎武笃信朱熹,屏斥陆、王,强调繇朱子之言以达夫圣人下学之旨(同上,第195页),而心学二字,六经、孔、孟所不道(《顾炎武全集》第19册,第718页)。宋学既构成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重要基础,而顾炎武又以后世理学为禅学,视经学为真正的理学,故顾炎武对六经之指的理解与诠释,适足以反映他对宋学具体的取舍。炎武在禹贡条中尝引金履祥讲的一则故事: 昔沈存中奉使河北,边大行而北。前贤时彦虽多涉论此问题,但限于对顾炎武的零散论述,流于宏大叙述。
此条以沈括为例指出错误,显然不是否定观物推理的方法,而是为了说明基于观察上的推理需要审慎、合理。比如禹贡同条炎武引金履祥论地理: 或者又曰:古今有变更,山川无消长,而《禹贡》地理有与今日不同者,何也?曰:是固不同也。
同时,人在制度的变迁中又有着能动性,足以去影响制度的变迁。有人力之变者……有名号之变者……夫天地常形,固相为句连贯通,然其条理亦各有脉络。因此,在形而上的理论趋向上,炎武对于宋学可以说是舍弃了的。清代考据学取汉学舍宋学,而顾炎武为其开山,但顾炎武对于宋学的取舍,实有待分疏。
……异端之说,皆从《庄子·寓言》死灰其心一语来。《五经同异》是顾炎武辑录宋、元、明以及清初诸儒论述经学相关问题的纂辑体著述,反映了顾炎武在论学旨趣、内容、方法上对宋学的取舍,以及他为清代考据学所奠定的哲学基础。关 键 词:顾炎武 宋学 《五经同异》 从宋明理学到清代考据学,这是近世中国哲学的重大转型,清儒自己称之为宋学与汉学的区别。山崖之间,往往衔螺蚌之壳及石子,横亘石壁如带,谓必昔之海滨,今东距海已千里。
宋学以义理为归,虽然论说为重,但合乎情理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原则,故穿凿附会之病反而受到克制,至少是注意这个问题的。他认定人的品质不是凭空悬思或蹈高虚论足以培植的,而须在亲亲尊尊的宗法制度中习养而成。
这样的观念朱熹同样有过相似的表达: 祖宗之所以为法,盖亦因事制宜,以趋一时之便。而且,炎武之重视制度,并不是静态地理解制度,而是接受宋儒关于制度存在变迁的观点。
但是,顾炎武并不是一个掉书袋的教条主义者,他对记载制度的六经、制度、实际的治政三者关系有动态的理性认识,他引王炎的话: 治法至太平而大备,而所以致太平者,不专系于法之详也。但如果比较《五经同异》与《日知录》论说经学的部分,可以明确《五经同异》属于《日知录》论说经学部分的前期研究。若以《易》言理,则日用常行无往非《易》,此宜审所当务者也。……圣人察人情,观世变,立法经制,虽不可变古,亦不可泥古,此周公之意也。(同上) 指出顾炎武对于制度的重视,足以看到他与宋学强调性命天道的区别,但是并不足以表明他在治学内容上与宋学完全相离。甚至谢上蔡以曾皙想像之言,为实有莫春浴沂之事,云三子为曾皙独对春风冷眼看破,但欲推之使高,而不知陷于谈禅,是盖学于程子而失之者也。
明理者虽不知数,自能避凶而从吉。(《顾炎武全集》第1册,第164页) 否定《中庸》性命天道的关怀,否定《大学》格物致知传章,可以说抽去了宋学关于本体与工夫全部论说的理论框架,儒学被从形而上的论说中还原为日常生活的经验道理。
总之,在制度层面,顾炎武表现出巨大的兴趣,他对宋学在此领域的成就予以关注与吸取。(《顾炎武全集》第1册,第248页) 整个宋学在成仁取义的探索方面,可谓殚精竭虑。
因此,如何认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,炎武究竟是深入宋学堂奥还是得其粗鄙?以及清代考据学与宋学究竟是怎样的关系,清代考据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?顾炎武对宋学的取舍就是一个关键问题。但是,力挺汉学的江藩以为顾炎武骨子里是宋学,汉学只是工具,说他深入宋儒之室,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。
今之释者,其于他卦能如是推明乎?若不能尔,则一爻之义只可用之一事。其一是注重基于观察上的推理。……又谓知者未能无意,窃疑此亦佛氏绝意念之说。穷理而精,则可修己治人,有补当世。
故西伯戡黎,而殷人恐矣。在安仁利仁条,炎武引黄震曰: 谢氏谓仁者,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,非有所存而自不亡,窃疑此佛氏心学之说。
针对后儒以为《春秋》意在褒贬,炎武所摘录诸条重在辨明《春秋》宗旨在王道制度。比如朱熹在处理《书经》时,其治学态度与方法非常清楚地呈现出来,而这正为炎武所认同,他在朱文公书临漳所刊书经后一条中引录: 汉儒以伏生之《书》为今文,而谓安国之《书》为古文,以今考之,则今文多艰涩,而古文反平易。
三、论学内容上的取舍 舍弃宋学中的性命天道问题,制度问题作为治政的核心获得凸显,而六经本质上被认为是制度的完备载体。欲知天之无闰,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是也。
继答曾皙之问,则力道三子之美,夫子岂以忘世自乐为贤,独与点而不与三子者哉。后来王阳明更是欣赏这样的狂者胸次。观圣人于《系辞》发明卦义尚多,其说果如今之解《易》者乎?故某尝谓,说《易》须仿佛圣人之意,然后可以下笔,此其所以未敢苟也。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顾炎武辑录了不属于朱学,甚至为朱熹所否定的前辈学者,如苏轼,或与朱熹虽同调但学有分歧的同辈学者,如吕祖谦,以及学术思想上与朱学多少有所异同的后辈与后世学者,这部分充分证明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基础不自限于朱学。
伊川言理,而理者人心之所同,今读其传,犂然即与妙合。秦取三晋而后灭燕、齐,苻氏取晋阳而后灭燕,宇文氏取晋阳而后灭齐。
平实而论,宋学标示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,落脚终究还是在最后的为万世开太平。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也,用心于内,近世禅学之说耳。
在《论语》吾日三省吾身条,炎武引黄震曰: 《集注》载尹氏曰曾子守约,故动必求诸身,语意已足矣。从时段上看,宋、元、明以及清初同时代诸儒,都入视野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07:5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4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3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5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2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1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1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16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0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5:56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